原创 吴春波 大河财立方 收录于线日,习在河南考察。9月17日,来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的策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目前,河南已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制造、新型材料制造和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这些产业,撑起了河南制造业的脊梁。其中,绿色制造体系正在成为河南制造业绿色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示范标杆、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军力量。最近两年,河南省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公示)的公司数,稳居中部第一。
9月15日,“绿色工厂产融对接直通车”系列报道真正开始启动,这是“六稳六保看河南·企业一线见闻”系列报道的落地深化,同时也是2020(第十六届)大河财富中国论坛的一次特别行动。
“绿色工厂产融对接直通车”活动,由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指导,大河报·大河财立方、郑州银行主办,中原金控、中原证券、中原资产、郑州投资控股、百瑞信托、华隆基金、财立方保理等协同推进,大展红旗和吉展红旗特别支持。
巍巍太行,卫水汤汤。西依太行山的卫辉市,素有“豫北水城”之称。经过多年发展,卫辉已形成了以餐饮和包装产业为主导的新兴起的产业集群,而河南宝钢制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宝钢制罐)正是金属包装产业中的佼佼者。
2019年,河南宝钢制罐仅用110余名员工,就生产了超过11亿只易拉罐,平均每人年产易拉罐超过1000万只。
日前,2020(第十六届)大河财富中国论坛特别行动——绿色工厂产融对接直通车走进河南宝钢制罐,探寻这家企业绿色高效发展背后的故事。
通过绿树掩映的厂房大门,来到河南宝钢制罐的现代化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片薄薄的铝板,经过冲杯、拉伸修边、清洗、彩印、内喷、缩颈翻边和光检等流程,加工成一个个易拉罐,再经传送带整理收集、堆码工序打包入库。
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几乎全部自动化,员工只需站在生产线控制面板前,查看自动化设备生产的信息反馈,并不时到现场进行巡检即可。
这样一家现代化的易拉罐生产企业落户卫辉,缘起于国际啤酒巨头百威英博和河南宝钢制罐母公司上海宝钢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包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1年,经过深入考察后,百威英博和宝钢包装决定将其中原地区啤酒生产基地和易拉罐生产基地放在太行山下的卫辉唐庄镇,两家企业比邻而居,河南宝钢制罐因此设立。
黄雪亮表示,除了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卫辉唐庄当地给予的招商政策支持,也是百威英博和宝钢包装落地卫辉的重要因素。
据介绍,作为目前宝钢包装首条自主建设的两片式易拉罐生产企业,其线亿只铝制易拉罐的能力。
黄雪亮表示,目前百威英博河南地区330ml易拉罐需求由河南宝钢制罐独供,公司与其他战略客户如华润雪花、可口可乐等啤酒饮料巨头也都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据介绍,河南宝钢制罐从生产线开工建设伊始,就嵌入了绿色发展的“基因”,并通过环保建设的持续投入,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河南宝钢制罐专门成立了节能减排小组,负责落实提升企业环保建设,并先后投入超过600万元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黄雪亮介绍,在节能建设方面,除了工厂内照明用电分阶段控制,河南宝钢制罐还充分的利用厂房房顶屋面和太阳能,与晶科合作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提升工厂生产的清洁能源使用占比,一年可为河南宝钢制罐节约电费约4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为降低排放废气中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河南宝钢制罐投资建设RTO装置,对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焚烧处置,处理效率超过95%,实现废气超低排放。
得益于环保领域的持续投入,河南宝钢制罐在慢慢的变成了河南省级绿色工厂的基础上,2019年9月12日,又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这也是整个宝钢包装旗下的第一家绿色工厂。
下一步,河南宝钢制罐将继续加大投入,将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并使用新的设备对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废乳化液进行分离,从源头大幅度降低危废的形成。
在厂区绿化方面,河南宝钢制罐也充分的利用每一块空地,基本实现厂房和硬化路面以外的绿植全覆盖。
企业绿色发展能力建设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要保证环保设备时刻处于有效工作状态,必要的维护成本必不可少。
与此同时,河南宝钢制罐也在积极申请环保绩效A级企业,加强完善企业环保治理能力,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为把握“互联网+”和定制化带来的市场机遇,河南宝钢制罐也在积极开拓非饮料包装使用场景产品,满足新一代主力花钱的那群人的个性定制需求。
在河南宝钢制罐的展示架前,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铝合金易拉罐制品,除了能用于包装饮料,还可拿来包装企业奖品和婚庆礼品。
这项个性化定制业务,正是“两化融合”赋予企业的柔性生产能力,为企业适应消费升级,带来的新发展动能。